每经热评丨北京半程马拉松起争议 需规范赛事,让体育精神与商业化平衡发展
每经评论员 刘雪梅
一场马拉松赛事,能够诉说坚持与超越,展现汗水与激情,其背后跳动的是马拉松精神的强大“心脏”。然而,近日北京半程马拉松的画面却让人不禁发出质疑:商业的利益是否已经成了该项体育赛事的主旋律,马拉松精神是否正被商业蚕食?
上周日(4月14日),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上演了一场戏码十足的“伴马”赛。何杰以1小时3分44秒的成绩夺得冠军,1秒后,姆南加特、科特和海鲁并列获得第二。接近终点时,他们没有像正常比赛那样努力拼抢,而是形成了一种“友情联盟”,一起奔向终点线。当我看到直播画面3名外籍选手左顾右盼地“跑助攻”,帮助何杰反超冲线的时候,不禁哑然。
马拉松的原初意义在于挑战自我,追求超越。但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商业化浪潮中,似乎已经引起了体育与商业之间的角力。中国马拉松界的一系列事件反映出马拉松赛事与商业之间的紧张关系。
从特步品牌代言人何杰夺冠被质疑,到中乔体育品牌全球代言人贾俄仁加的报名资格之争,以及新近完成抽签的2024年兰州马拉松中,特步、361°、匹克、昂跑等签约的精英选手均未中签,都折射出体育精神与商业利益在赛场上缠绕不清的现状。
人们不禁疑惑:赛事的商业化是否已经过头,足以凌架于体育本身?体育赛事与商业竞争的关系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削弱?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体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商业元素、变现机制、竞争规则。从赛事组织、赞助经营、媒体传播到运动装备、健康服务、衍生产品,都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支持。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赛道、一个巨大的市场,当然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并屡次跨圈,登上热搜,上演好戏。
如何在不失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寻求体育精神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平台,让每一位选手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与中国的马拉松水平一起提升的,是中国主流体育品牌近年来的快速崛起,特步、安踏等已经对过去称霸市场的外资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形成明显优势,并在营销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地缘优势。
在新形势下,需明晰体育品牌营销的边界在何处,赞助商在赛事中的角色又应如何定位。我们期望的是一个品牌能够成为推广体育精神的载体,而不是仅仅将比赛作为一个收割关注度和流量的工具。这些跑鞋、运动服饰的背后,应当是汗水、坚持与科学的弘扬,而非商业与狡黠的较量。
毋庸置疑,商业化的浪潮无法避免,但马拉松精神却不能在这股浪潮中沉沦。体育精神与商业的和谐共处,需要双方在一条积极健康的跑道上,共同前进,相互尊重。
首先,体育竞赛与商业竞争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赛事的吸引力、选手的实力、观众的参与、媒体的关注。商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体育的平台、资源、内容、影响。体育品牌要想快速壮大,就必须借助体育赛事、体育运动、体育文化。而体育赛事、体育运动、体育文化本身也可以通过商业合作、商业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影响力。
其次,马拉松精神并不会被商业打败,而是被商业拓展、丰富、深化。我们既需要鼓励精英运动员在赛道上激烈角力,也更愿意了解那些在马拉松之路上挥洒汗水的普通跑者的故事。真正的胜利,不是在终点线上的冲刺,而是在于那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最新消息是:中国田径协会4月16日下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下阶段路跑赛事相关工作。据田协官网,2024年春季以来,总体看,已经举办的路跑赛事整体运行平稳,但也暴露出赛事组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田径协会提出对路跑赛事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管的三点意见,其中包括尽快研究出台规范路跑赛事商业竞争的指导性意见,加强市场规范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力度等。
我们希望这些监管措施能尽快落到实处,规范路跑赛事,让体育精神与商业利益能平衡发展。